今天的慕尼黑,再也没有丘吉尔
2025年2月,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落幕。这场本应凝聚共识的国际论坛,却因欧洲在多重危机中的无力应对,被西班牙《世界报》以“慕尼黑没有丘吉尔”的尖锐标题推向舆论焦点。
文章直指欧洲正深陷“领导力真空”与“战略模糊”,既无二战时期丘吉尔式的果断决策,也缺乏冷战后的团结愿景,最终沦为“对威胁空谈而无行动”的舞台。

这场会议的背景堪称复杂:乌克兰战争持续胶着、中东局势动荡、全球秩序加速碎片化,而欧洲内部在防务自主、能源转型、移民政策等问题上矛盾重重。当美国转向“利益优先”、俄罗斯与中国重塑地缘格局时,欧洲的犹豫与分裂更显刺眼。
历史回响:丘吉尔时代的领导力遗产
1. 至暗时刻的清晰战略**
威廉希尔体育app官网1941年8月,当纳粹德国铁蹄横扫欧洲时,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《大西洋宪章》,以共同价值观和明确的反法西斯目标,为战后秩序奠定基石。丘吉尔的领导力体现在三个方面:
-危机决策的果断性:面对国内求和声浪,他拒绝与纳粹妥协,并推动军事技术创新(如不列颠空战中的空军战略),确保英国成为抵抗轴心国的关键力量。
- 凝聚共识的演讲艺术:其“我们将在海滩战斗”的演讲,将复杂战略转化为民众可感知的信念,激发全民斗志。
- 跨大西洋联盟的构建:通过《大西洋宪章》,他将美国拉入反法西斯阵营,奠定西方团结的基础。
2. 冷战后西方的团结与分裂
冷战时期,“西方及其他”的二元叙事曾主导国际秩序。然而,特朗普时代的“交易型外交”彻底瓦解了这一框架:北约被贬为“利益管理者”,美国从“体系支柱”退为“利益优先者”,欧洲被迫直面“谁为安全买单”的难题。
现实困境:欧洲的“口吃”与失语
1. 多重危机的叠加效应
乌克兰战争暴露了欧洲的脆弱性。尽管欧盟累计向乌提供700亿欧元援助,远超美国的640亿,但成员国在制裁力度、军援分配等问题上分歧不断,甚至出现匈牙利等国的“拖后腿”现象。慕尼黑会议期间,美俄绕过欧洲在沙特秘密谈判,乌克兰被边缘化的现实更凸显欧洲话语权的流失。
2. 技术官僚与政治短视
欧盟决策层日益依赖技术官僚,陷入“流程正确但方向缺失”的怪圈。例如,应对老龄化与移民危机时,政策多停留在短期配额调整,而非长期社会融合框架;绿色转型虽被列为优先议程,但各国补贴竞争加剧内部裂痕。
3. 安全自主的幻觉
美国要求欧洲承担乌克兰“绝大部分”防务开支,并提议将北约国防预算占比从2%提升至3%-5%,但欧洲既无力填补资金缺口,也未能建立独立防务体系。德国总理肖尔茨虽呼吁“欧洲主权”,但法德在军工整合上的争执表明,口号难掩现实。
未来挑战:欧洲需要怎样的“新丘吉尔”?1. 明确“反对什么”与“建设什么”
丘吉尔在《大西洋宪章》中清晰勾勒了战后愿景,而今日欧洲却陷入“价值观空洞化”。若无法在数字化治理、绿色经济等领域提出全球议程,欧洲将沦为多极化浪潮中的配角。
2. 超越“技术治理”的政治魄力
丘吉尔的领导力源于对危机的深刻理解与冒险精神(如1941年横渡大西洋的谈判)。欧洲需摆脱“技术正确”的束缚,培养敢为战略目标承担风险的政治家,而非仅擅长数据测算的技术官僚。
3. 重塑跨大西洋与内部团结
面对美国可能的孤立主义回潮(如特朗普二次执政),欧洲需平衡对美依赖与自主性。一方面,推动北约改革,要求美国尊重盟友利益;另一方面,扩大与新兴经济体合作,避免在“全球南方”议题上失语。
“慕尼黑没有丘吉尔”的批评,本质是对欧洲精神萎靡的警示。历史不会重复,但领导力的内核永恒:在危机中定义方向,在分裂中凝聚共识,在不确定性中敢于冒险。若欧洲继续沉溺于“技术修补”与“价值观怀旧”,恐将如丘吉尔所言——“被一个没有它的世界吞没”。
此刻的欧洲,需要的不是另一个丘吉尔,而是重拾丘吉尔精神的勇气。
参考文献
1. 西班牙《世界报》对慕尼黑安全会议的评论
2. 丘吉尔领导力分析
3. 2025年慕尼黑安全会议动态与报告
4. 多极化进程对欧洲的影响